出任中國香港高爾夫球協會(下稱「協會」)行政總裁九年,賴以尊(Danny)回望這段充滿挑戰與突破的歷程,坦言起步時的環境相當艱難:「當時整項運動缺乏清晰目標,大家只是有比賽就去參加,回來就結束,沒有系統性的發展方向。」然而,正是這種混沌,激發他決心為香港高爾夫球訂立明確的發展藍圖。
定下目標:從「天方夜譚」到「體院A級」
2018年,Danny提出一個在當時被視為「天方夜譚」的目標:將高爾夫球推動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的「A級精英體育項目」。他坦言,最初幾乎沒有人相信能夠實現。「最困難的是說服大家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我曾在體院工作十多年,親眼見證一個教練、一套策略,如何改變整個體育項目的命運。」
他認為,關鍵在於改變整項運動的「思維模式」。「當目標定下來,球員、教練、委員會和家長都開始明白:我們追求的是成績,是系統化的進步,而不只是參與。」這個轉變也逐步打破高爾夫球「高高在上」的形象,讓公眾明白它與其他運動一樣,需要運動科學支援、專業訓練與策略部署。

疫情下的轉機:年輕球員國際賽場嶄露頭角
疫情三年封關,意外成為年輕球員成長的契機。Danny特別提到Arianna(劉弦)和Sophie(韓紫琳)兩位女將,「封關期間,她們從13歲成長到15、16歲,我們趁機為她們安排更多國際比賽機會,讓她們逐步適應高水平競爭。」
2023年,Arianna在「亞太高爾夫球聯合會(APGC)青少年錦標賽」女子組比賽中獲勝,成為關鍵一役。Danny回憶那一刻,語氣仍難掩激動:「我在球場坐的士去機場時,真的很感動。想不到我們離目標這麼近,只差最後一步。」隨後在美國的「IMG學院青少年世界高爾夫球錦標賽」中,Arianna和Sophie再次告捷,他笑說:「那晚我通宵追看成績,早上確認贏了那一刻,差點哭出來。」
這些成績不僅是球員個人的突破,更是整個支援系統的策略成果。「我們逐個比賽向體院爭取認可,說服他們這些青少年賽事相當於亞錦賽、世錦賽的級別。如果沒有背後的策略與球員的落實,不可能走到這一步。」他強調:「作為項目的推手,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願景和堅持的勇氣。當所有人都說不可能時,你要能夠看到可能性;當遇到挫折時,你要能夠堅持下去。這九年來,我們最大的成就不是某個具體的成績,而是改變了整個香港高爾夫球的生態系統。」
雙軌發展:精英與草根並行的策略
取得「A級」資格只是第一步,如何維持成績與發掘新血,是Danny現階段的挑戰。「我們現在要思考怎樣維持下一個周期的資格。Arianna和Sophie已不再是青少年組別,競爭環境完全不同;男子球員方面,Taichi(許龍一)轉職業後,我們在業餘賽場的『子彈』有限。」
為此,他提出雙軌並行的發展策略:一方面從中國內地擁有香港身份證的年輕球員中發掘人才,「國內有龐大的球員庫,我們可以設立『衛星青少年隊』,讓他們在內地訓練,不佔用本地資源,適時回港比賽」;另一方面,加強本地草根推廣,透過學界比賽與社區計劃,吸引更多年輕人接觸高球。
「高爾夫球的好處是,一個成功例子能啟發整個世代。」Danny指出,從Tiffany(陳芷澄)到Arianna,香港女子球員逐步踏上國際舞台,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現在Ginnie(丁慧中)在打LET(Ladies European Tour,女子歐巡賽),誰知道她會不會有一天也站上LPGA?我們要做的,就是鋪好這條路。」

場地限制與資源整合:香港高球的現實與突破
場地不足,始終是香港高爾夫球發展的最大瓶頸。「香港只有四個私人球會加上公眾場,訓練與比賽機會遠遠不及其他地區。」Danny直言,資源不是問題,場地才是關鍵。「即使我們成為體院『A級項目』,也不可能要求政府多建幾個球場。現實是,我不可能無限擴大青少年隊,因為根本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
為突破限制,「協會」積極與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合作,推動兩地隊伍共同集訓,實現大灣區體育資源融合。「他們集訓時我們上去,我們集訓時他們下來,這是互利共贏的方式。」這種合作不僅節省資源,更讓香港球員有機會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磨練技術。
成功申辦全運會:為香港高爾夫球寫下新一頁
談到即將舉行的全運會高爾夫球項目,Danny臉上洋溢着成就感。「從2019年開始,我們已積極向政府及中國高協爭取申辦。這是大灣區首次共同承辦全運會,下次不知要等到何時,我們必須把握機會。」
他詳細解釋了申辦過程中的種種考量:「當時我們面臨不少競爭,但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我們的球場具有百年歷史,舉辦國際大賽的經驗豐富,『協會』的專業能力也得到認可。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舉辦全運會高爾夫球項目,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Danny透露,在申辦過程中,他們必須同時說服香港政府和中國高協。「我們要向香港政府證明主場奪牌的可能性,同時向中國高協展示我們的辦賽能力。2023年我們確定獲得『A級』資格,以及在亞運會上取得一金一銅的佳績,這些都成為我們說服各方的有力證據。」
他特別強調全運會對香港高爾夫球發展的深遠影響:「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改變公眾對高爾夫球認知的契機。通過全運會,我們可以向市民展示高爾夫球不僅是貴族運動,更是需要體能、心理與科技支援的競技項目,與其他運動無異。」
持續播種,靜待開花
展望未來,Danny目標明確務實:「首要任務是維持『A級』資格,同時加強青訓系統,利用國內球員庫,持續輸送人才至精英層面。」他明白場地限制需時解決,但仍希望短期內能運用粉嶺球場舊場的八個洞作為港隊訓練基地,長遠則繼續推動學界參與,讓高爾夫球進一步走入社區。
「九年來,我們一步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Danny感慨地說:「從當初沒有人相信我們能取得『A級』資格,到現在成功申辦全運會項目,這一路走來確實不易。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建立可持續的發展體系。」
對於香港高爾夫球的未來,Danny充滿信心:「未來五年,我希望香港高爾夫球能持續開花結果,不再只是偶然閃現的星光,而是有系統、有層次的人才匯流。我們正在見證香港高爾夫球歷史性的轉變,從邊緣走向主流,從參與走向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