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VOLUTION OF THE 19TH HOLE 第19洞進化論

與職業球員相比,你打完一場球之後都在做甚麼?  

最後一推進洞之後,這一天剩下的時光你或許會像上世紀70年代的職業球員那樣:洗澡、吃飯,小酌一下,然後抽空想想自己下次怎樣才能打得更好。也或者,你會真如現代巡迴賽球員那樣,秉承着運動員的自律精神和專業質素,折返練習場加練一會兒,然後健身、拉伸、洗冰浴,再吃一頓營養師精心搭配的晚餐,對於大多數周末高爾夫愛好者來說,這些恐怕是他們想都沒想過的事。在過去幾十年中,職業球員的第19洞流程經歷過一場顛覆性的革命。為了弄清楚這場革命是如何發生以及何時發生,我們採訪了不少新老職業球員,不妨一起聽聽他們是如何說的。

DENIS PUGH
69歲,名教練  
我從19歲開始打巡迴賽。那時候的球員基本上都是「打完一輪球之後直奔酒吧」的類型。但現在情況大不相同了,不會再有人相信「Brian Barnes(兩屆The Open冠軍)理論」了。但當時,我們在他的帶領下一直堅信:「如果打得好,你根本不需要再去練習,如果沒打好,光靠練習場你也找不回狀態。」不論如何,都不如先來杯啤酒解解悶。  
 
CHARLEY HOFFMAN  
47歲,美巡4冠王  
我曾經是那種有點老派的做法:打完一輪比賽會去喝一杯啤酒或者一杯雞尾酒,然後回去休息,但現在我會洗冰浴、做拉伸,還會用空氣壓縮腿部按摩設備。如今,我幾乎每輪賽後都會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來確保自己的身體已經為下一輪比賽做好了準備。沒有這套流程,我不確定自己的年紀還能不能繼續在如今的巡迴賽上保持競爭力。  
 
JORDAN SPIETH  
31歲,大滿貫冠軍  
我偶爾會喝一杯。如果經歷了糟糕的一天,我太太就會為我們調兩杯雞尾酒,我或者會喝杯啤酒。如果是周五打得不錯,周六可以晚一點開球的話,我多半會一邊吃飯,一邊喝一罐墨西哥的Dos Equis啤酒,或者是半杯Margarita。以前我會放縱自己一點,但現在比賽期間我已經不會那樣做了。  
 
NICOLAS  COLSAERTS  
42歲,歐巡3冠王  
我打過450輪以上的比賽,可能有10場是帶着輕微宿醉打完的,而且每回成績都很糟糕。有一年我在瑞士壓線晉級,接着周六就打出了一個大桿數。那時候我已經鎖定了下季的巡迴賽資格,所以當晚我就出門玩了。決賽輪開球前我只睡了一小時。可想而知周日成了一場災難,第一洞我直接從沙坑把球打到果嶺後的小木屋裏。回布魯塞爾的時候,我開車慢得簡直像蝸牛爬一樣。  
 
MIKE CLAYTON  
67歲,歐巡冠軍,  澳巡6冠王  
我是傳奇「高球酒友」Bob Shearer、Jack Newton和Ian Stanley的追隨者。我相信這些球員比人們想像得更努力,他們是真正的傳奇球星,因為直到今天,他們賽後在球會會所「小酌」的故事仍然在巡迴賽上流傳。  

Advertisements
「有目的訓練」- 現在賽後去練習場練球,更多的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GEOFF OGILVY  
47歲,大滿貫冠軍  
我是在後「Jack Newton和Bob Shearer 」時代出生的澳洲球員,所以我打完球從來不會去喝酒。比賽周裏,我也很少會在晚上喝酒,這樣說也是一種遺憾,因為我錯失了和大家成為「酒友」的機會。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歐巡比賽時,還有很多球員是這樣的。你會看到許多人坐在一起聊天。但現在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休息方式。  
 
MARK JAMES  
71歲,歐巡18冠王,  Ryder Cup隊長  
本世紀初,職業高爾夫球巡迴賽開始出現新變化,擊球距離開始變得更加重要。而且你能在把球打得更遠的同時,讓彈道更直。為了打得更直更遠,球員們也開始在賽後加強健身。尤其是Tiger 又進一步提高了門檻。大家去酒吧的次數明顯少了,他們會在房間裏點餐,然後看看電影。巡迴賽變了,人們的看法也變了。好像賽後去酒吧這件事一瞬間就沒甚麼人玩了。如果誰去酒吧,大家甚至會覺得那肯定要喝多了。球員們對出去玩都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了。  
 
BRIAN HARMAN  
37歲,大滿貫冠軍  
我過去也喜歡喝幾杯,尤其是打得好的日子。但現在不行了,現在的巡迴賽上,自律的年輕人非常多,想打敗他們本來就已經很難了。  
 
GARY MCCORD  
76歲,常青賽冠軍  
我以前很喜歡和那些愛玩的人一起玩,而不是那些真正的好球員。說實話這對我的事業一點幫助都沒有,現在我才真的理解了。  
 
JASON DAY  
37歲,大滿貫冠軍  
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球去哪兒時,即便是賽後去了練習場,你依舊是毫無頭緒。這時候你會非常沮喪,然後回家冥思苦想問自己:我明明很努力了,為甚麼還是一點好轉都沒有。但有時候你只需要退一步,告訴自己,嘿,沒那麼糟糕,放輕鬆。到底該不該去練習場?這確實是個難題。  
 
SAHITH THEEGALA  
27歲,美巡冠軍  
我喜歡在賽後練習10分鐘,沒有壓力地打幾桿。在每輪比賽中,你會感受到壓力,即使感覺很好也會緊張,所以我讓自己打10個球,只要打出一個好球就可以停。  

MAX HOMA  
34歲,美巡6冠王  
最糟糕的是,打完一輪不僅成績糟糕,天還黑了,你沒辦法再去練習。你有很多想調整的地方,但到了練習場之後卻幾乎甚麼也做不了。如果一輪成績還不錯,尤其是處於領先位置時,我也喜歡在練習場上慢慢放鬆,無論是切桿還是揮桿,都可以,然後去物理治療拉伸一下,再回家、吃飯、睡覺。

GEOFF OGILVY  
轉職業之後,我每打完一輪比賽都會回到練習場。我需要向自己證明我是個職業球員。後來我不這麼做了。再然後我就只有在很生氣的時候才會去練習場,因為我不想把怒氣帶回酒店。我會像拳擊手打沙包那樣擊球,我必須發洩和消化一下,才能和其他人說話,當然我的球僮例外。  
 
GARY MCCORD  
那時候練習場沒有教練在等你,也沒有任何組織,沒有揮桿檢測儀或者監視器等設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不停擊球,直到可以隨時打出想要的球路。一筐一筐地練,直到肚子叫了再去吃飯。  
 
PAUL MCGINLEY  
57歲,歐巡4冠王,  Ryder Cup隊長  
如果我這一天打得非常棒,那後面我甚麼都不會做。正如Nicklaus說過:「只有手裏有劍,你才能用劍。」  
 
LAURA DAVIES  
61歲,女子大滿貫冠軍  
打完還練球?你在開玩笑吧?我從沒想過在美好的一天之後還要去練球。有時候,我需要享受自己打得很好這件事,而不是失去那種感覺。給我一杯茶和一塊餅乾,聽起來絕對要比多練一會兒球好得多。  
 
CURTIS STRANGE  
69歲,大滿貫冠軍  
對我來說,一輪比賽之後去練習場待很久是件危險的事。我喜歡四處看看,聊聊天,練練不同的揮桿,因為我總是很容易感到無聊。  
 
MARK JAMES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沒有多少高爾夫球員在每輪賽後去練球。大部份人覺得這不是甚麼大事,小部份可能是因為那時候練習場設施比較糟糕。你需要等球僮把球撿起來,一點都不好玩。我曾經和Ken Brown、Nick Faldo和Greg Norman一起組織過一個「賽後練球」小組。  
 
MIKE CLAYTON  
如果我是在早上開球,賽後我會告訴球僮,一小時後再在練習場和我碰面。然後我會花兩小時吃午飯,但我依然會去練球。  
 
DENIS PUGH  
那些只練30到40球的人效率很高,如果要練100球確實有點浪費時間。我見過一些球員,剛到練習場的時候擊球很好,然後就會一直練,練到後面反而打得一塌糊塗,但通常他們這樣是想向教練證明,有些事情行不通。我從來沒有見過相反的情況,沒有人能在打了兩小時練習場之後,在最後10分鐘才找到最好的狀態。  
 
DOTTIE PEPPER  
59歲,女子大滿貫冠軍  
少部份人打完一輪比賽還要去練習場,是因為愧疚,因為覺得其他人都在練球,所以自己也要去練。而現在的球員更懂得何時該停手,因為他們現在擁有更好的裝備,知道自己的動作何時已經沒問題了。而我們那時候只能靠猜測。如今我已經很少看到球員能在練習場待很久了,因為沒有這個必要。聰明地練球比只懂得埋頭苦幹要好得多。  

Advertisements
「健身狂熱者」 – 如今的巡迴賽選手非常關注自己的健康和身體狀況。

JUSTIN THOMAS  
31歲,大滿貫冠軍  
如果賽事結束得早,我可能會去健身。花40到45分鐘做一些靈活性訓練或者輕器械訓練。我要確保某些肌肉能夠得到有效鍛煉。我和很多高爾夫球員一樣,右臀可能會略有問題,因為我們的負荷過重。左肩也需要鍛煉。你懂的,我們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其實沒那麼多,但這是其中之一。所以雖然我也很想甚麼都不做直接回家,但對我來說,這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NICK PRICE  
67歲,大滿貫冠軍  
當年我打比賽的時候,根本不會健身。我覺得那樣會破壞肌肉張力。我會用跑步和游泳來放鬆身體,然後做些小練習,但從不會去舉重之類的。  
 
GEOFF OGILVY  
我算是第一批會在比賽結束後去做一下拉伸和一些小練習的高爾夫球員。當時我是在更衣室裏做,所以這會讓我看起來有點與眾不同。因為很少人這麼做,所以場面確實略顯尷尬。但現在每個球員都會帶着一個裝滿拉伸裝備的包來球場,有些人還有教練專門開車送到球場。  
 
BRIAN HARMAN  
大比賽和高級賽事裏,會設有一個球員恢復室,裏面提供冰浴、桑拿和物理治療台。巡迴賽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尤其對一個37歲的男人來說,這簡直是天賜。隨着年齡增長,我會更加看重恢復這個環節。我是三個孩子的父親,所以我會努力讓自己的成績打得更好。只要我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或者能讓我排名更靠前的解決辦法,我都會去做。  
 
JUSTIN THOMAS  
我喜歡在比賽結束後花一些時間去物理治療:讓深層組織得到及時休整,讓一切正常運轉,為接下來的比賽做好準備。如果還有額外的時間,我會選擇去洗個冰浴。  
 
MAX HOMA  
Ryder Cup的時候我幾乎天天泡冰浴,因為那個星期我的腿一直很痛。現在我也在努力想辦法優化時間管理,讓自己可以做更多事。我也喜歡健身,但你很難每天抽出專門的時間,去做所有事情。  
 
SAHITH THEEGALA  

我喜歡泡冰浴,但有時候懶得去泡。  
 
NICK PRICE
 
現在年輕人做的事,我以前也做過一點。我會去熱一點的地方,例如桑拿房或蒸汽房之類的,然後洗個冷水澡。但並不是所有球場都提供這些設施,我只能盡我所能的做。我並不了解背後的科學道理,但不影響我知道這能為我第二天打得更好做好準備。  
 
CHRISTO  LAMPRECHT  
23歲,職業新秀,  前世界業餘第一  
我會盡量讓自己保持作息規律。如果是早上開球,通常下午我的安排是這樣的:下午1點到2點吃午飯,然後半小時半打電話,半小時練揮桿,半小時練切推,然後花1小時去健身室做下體能訓練,然後開車回酒店,去泳池邊、海邊或者任何看不到高爾夫的地方讓自己清空一下腦子,大概晚上7點到8點去吃晚飯,飯後一小時會做做拉伸,然後晚上9點上床睡覺。最重要的是,我會服用肌酸來保持體重。對於我這種強壯的人來說這很重要。我們每天都在太陽底下,流汗也會讓體重下降。比賽周,我通常會吃很多薄餅、意粉和牛扒。  
 
NEIL COLES  
90歲,歐巡7冠王  
我過去常常會在比賽結束後在茶几前做做腿部拉伸。一邊看電視一邊做拉伸。  
 
JUSTIN ROSE  
44歲,大滿貫冠軍  
(Rose有一輛改裝房車,車裏配有冷熱浴池、蒸汽淋浴、紅外線桑拿、光療設施和廚房。很多比賽他都會僱司機來保證這輛車和設備的正常運作。)我住在英國,所以經常需要越洋參賽,我總是在想該如何抵抗年齡帶來的影響。我的背部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我每天都盡可能多做一些對身體有益的事情,能讓我的運動生涯更長久。雖然44歲了,但我仍然想贏大滿貫。歷史上,到了40多歲還能保持巔峰狀態的選手並不多。當然,Phil Mickelson接近51歲時做到了,這很了不起,但他是個特例。這並不是常態。我只是想盡可能找到辦法,讓自己的競爭力保持得更久。我們車裏有一台不錯的咖啡機,還有一些其他讓人舒適的設施,所以這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我不會在車裏睡覺,因為所有空間都用來康復。我特別喜歡過敏季節時使用蒸汽淋浴,進去後能好好清理鼻竇。  

「對抗年齡」 – 職業球員捨棄了賽後雞尾酒,轉而選擇冰浴和其他物理治療方式。

LEE WESTWOOD  
51歲,歐巡25冠王  
加入LIV巡迴賽後,我會和團隊一起吃飯。上世紀90年代,歐巡賽賽後酒吧會更熱鬧,但現在你想在酒吧裏找個晚飯夥伴並不容易。大家變得更職業化了。  
 
SAHITH THEEGALA  
如果我的開球時間是下午2點半,7點45分打完。那麼等我交完記分卡可能要等到8點一刻了。在大型比賽期間,很難直接走,你很難抽出時間去餐廳吃飯,所以通常會點外賣。回到酒店可能已經10點了,我想放鬆一下,但我甚至沒空打電話,我要馬上去睡覺,否則就只能睡五到六個小時了。  
 
HALE IRWIN  
79歲,大滿貫冠軍  
我發現對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遠離這一切。我不想談工作。我會和Sally和孩子們出去吃飯,或者和朋友一起吃飯,或者去看電影。我想把這一天從腦海裏清空,讓我的思緒從高爾夫球中休息一下。  
 
GEOFF OGILVY  
在歐洲,我會坐巴士回酒店。晚餐經常就在車上吃了。或者大家洗完澡後去酒吧一起吃。那些英語不是母語的球員通常會聚在一起,但總體上很容易找到一群人一起吃飯。也許會喝一兩杯啤酒,早些年我是這樣,但不會喝醉。好吧,也許一年會有一次例外,在賽季末徹底不想再管任何事時,總會有一場狂歡。   
 
BRANDEL CHAMBLEE  
62歲,美巡冠軍  
如今球員們都有團隊:營養師、體能教練、心理教練、策略教練和技術教練。他們都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而球員則需要讓他們都滿意。不然,為甚麼要付錢給他們呢?球員們賽後還會花時間給這些教練。過去,老一代選手不會想在賽後還去練習,因為當時球不夠好,條件也差。而現在,你可以用最好的球在一流的草坪上練習,並配備最佳診斷工具作為支持。問題可以快速解決,或者至少知道問題所在。不用再靠猜。賽後訓練的樣子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BOB TWAY  
65歲,大滿貫冠軍  
高爾夫的變化真是太驚人了。現在的年輕球員都是運動員。為了競爭,他們需要更強壯、更快速,所以他們在健身方面花費了很多精力。他們精準調校裝備。我的兒子Kevin或許沒有頂級球員那樣的團隊,但他會鍛煉身體,保持良好體型。我看到他的努力,和我那一代打球時的方式完全不同。我欽佩他和他這一代人所做的一切。  
 
DENIS PUGH  
當代球員的習慣在專業性方面可能比「蒲吧一代」更合理,但別忘了,那一代球員的技藝是多麼高超。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  
 
PAUL MCGINLEY  
Rory McIlroy剛開始打巡迴賽的頭兩年,他打得很「職業」。在窄球洞,他會用鐵桿開球,因為大家都那麼做。但這一切在JP成為他的球僮後發生了變化。JP發現,Rory的1號木和2號鐵一樣直。於是,他讓小麥在所有洞都用1號木開球。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而當他開始獲得成功後,其他人也跟着仿效。激進開球派的先鋒人物是Rory,而非Tiger。再加上裝備技術的進步,這促使更多球員開始在健身室鍛煉。  

MIKE CLAYTON  
我不確定今天的球員是否更出色,但他們更了解自己。最好的球員一直都很出色。看看Peter Thomson吧。沒有人比他打得更好,而他從來不在比賽後練習擊球。  
 
LEE WESTWOOD  
我的例行程序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改變。我會在計分卡的底部標籤上標記我的分數。然後撕下下聯,在我記錄的計分卡上簽名。接着,我交換計分卡,拿到自己的卡。我會檢查計分卡上的分數是否與我的下聯一致。如果一致,我就簽名確認。然後確保計分卡上有兩個簽名 —— 我和記錄員的。之後,我會再次與行走記錄員核對分數。如果所有分數都一致,我就遞交計分卡。我做了30年,這個流程從未出錯。  

"
"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