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Puerto Rico Open上,有132位極具天賦的球手,他們都擁有類似的完美揮桿,就像附近小島上在微風中搖曳的棕櫚樹一樣令人着迷;但當近距離觀察時會發現,在陽光下他們的揮桿會有些獨特的反光:有些是金屬藍,或亮眼的綠色並帶點煙熏黑,又或是閃亮的銀色上點綴紅色、黃色或橙色,他們都在雙手和桿頭之間劃出完美的弧線。在美巡賽場上,球員的鞋、帽甚至體型都類似,只有桿身像五顏六色的調色板,而他們的區別也不僅限於顏色:132名球員中有68人使用不同的一號木桿身。表面上,這數字顯得有點誇張。巡迴賽球員的揮桿速度幾乎都在類似的範圍內,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選擇?這微妙的區別又是否必要?
我們並不完全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僅這些職業球手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桿身。《Golf Digest》和Club Champion的一項測試中顯示,一位差點為10的球員,使用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一號木桿身,距離的差異高達17碼。即使這樣的差異並不像看起來那樣清晰(見下圖表),但在高球這項越來越注重測試潛能表現的運動中,神秘又奇妙的桿身成為了最後的邊界。但就像所有領域的尖端科技一樣,它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職業球員的旅程始於精準的度身定做。」True Temper Sports負責產品創新和製造的副總裁Don Brown表示,該公司是Project X桿身品牌的製造商,包括HZRDUS和EvenFlow系列。「如今人們可以利用揮桿監測儀,在幾10種起飛角和每分鐘50轉的旋轉中找到最佳的擊球條件。」Brown說:「而在20年前,他們大多數是與球童站在練習場聽他們說:『沒錯,這樣看起來是正確的。』」
但是當美巡賽球員所依賴的分析器遍布每一家高爾夫商店時,對於桿身的適配就變成了科學與藝術結合過程中一個不斷變化的區域。高球領域最優秀的那些調桿師能夠一邊看着高科技揮桿檢測儀上的數據,一邊將這些數字轉化為他們面前差點為12的球員試圖傳達的「感覺」。
Jon Sinclair是得克薩斯州最優秀的調桿師之一,同時也是TPT桿身公司的顧問。Sinclair在成千上萬次揮桿中抓取3D數據,而這個可能比所有人見過的揮桿數量都要更多的人,也只曾遇到過3、4個相似的揮桿。「當我查看數據庫中這些3D揮桿時,我可以說高球揮桿就像每個人的指紋。」他說:「有眾多桿身選擇不該讓我們感到驚訝,反而應該備受鼓舞。」
揮桿的多樣性對桿身選擇所能表達的意義很明顯:大多數業餘愛好者都選錯了一號木桿身。至於他們是否能夠意識到這點,又是否有時間、興趣和資金來尋找真正適合他們的桿身,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調桿連鎖機構Club Champion的創始人Nick Sherburne認為,90%的業餘愛好者使用的桿身並不適合自己。
「他們只使用最普遍的桿身。」他說。當然他承認,他公司業務中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幫助球手找到更合適的桿身,通常價格都會更加昂貴。「這並不是說他們用的那些不好,而是不具有針對性。桿身是實現完美擊球表現中重要的一環。使用正確的桿身能讓揮桿變得更加輕鬆,桿頭決定方向。而正確的桿身則關乎擊球一致性,以及速度,速度和更快的速度。」
問題是桿身也有成百上千種選擇,桿身品牌像Fujikura、Mitsubishi和True Temper,都提供上百種一號木桿身選擇,甚至同一款型號都有數10版本。Fujikura的Ventus是美巡賽上使用最多的桿身,在該公司的官網上提供了23種不同的版本。True Temper的Project X HZRDUS有70種版本,Mitsubishi備受巡迴賽球員喜愛的Tensei系列為一號木桿身提供了111種選擇。這些公司和其他一些同類型公司,每天都在研制更多的產品。雖然它們在型號、重量和彎曲度方面有相當大的重疊,但調桿師和工程師仍然能夠了解它們之間細微的差距。配合可調整的一號木桿頭,以及裁斷會改變桿身軟硬度,普通愛好者似乎更難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組合。
值得肯定的是,桿身公司和很多球桿製造商提供了一些交互式互動的在線工具和指南,讓高球愛好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揮桿特性和軌跡需求來縮小適合桿身的範圍。GolfShaftReviews.infoz網站對於高球桿身的意義就像《鳥類圖鑒》對鳥類學家一樣,其中詳細描述了2,000多種一號木桿身的技術細節。TrueFitClubs.com網站通過測試桿身的21項指標,匹配高爾夫球手的情況在線提供具體建議。Mizuno的桿身優化系統最早為鐵桿開發,如今同樣用於一號木,通過複雜的應變儀、硬件和軟件來演示你揮桿時桿身會如何彎曲。隨後根據動力空間扭曲情況適配桿身配置文件,找到最適合你的一款。人工智能也運用到了桿身適配領域, 位於南卡羅來納和佛羅里達的SwingFit,通過動態捕捉技術能在每次揮桿時抓去超過30,000個數據點,從而確定最理想的球桿和桿身組合。
然而無論分析如何細致,合適的桿身都需要通過擊球來確定。對於一個高爾夫球手來說,即便是最普通的人,手感也無法被eHarmony.com的算法代替。
「當你手裏拿着一個靈活的棍和一個類似的錘,會有2,000萬人以2,000萬種不同的方式揮動它,這可能是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謎題。」John Oldenburg說,他始終投身於桿身設計,他的作品你可能已經使用了將近30年,目前他是Ping的桿身開發總監。「毋庸置疑,你可以通過不同的桿身來改變高爾夫球桿的性能。」
這不僅僅是桿身製造商、調桿師或其他試圖向你推銷最新科技桿身的銷售的觀點。同樣具備科學的認證。一篇關於桿身課題的博士論文,引用了37頁過去的研究資料。加拿大聖弗朗西斯澤維爾大學的人類動力學教授Sasho MacKenzie對高爾夫球桿和桿身的共生關係做了簡要總結。他擁有生物動力學博士學位,研究桿身已經將近20年,博士論文選題是關於不同硬度桿身與球員表現之間的關係。在最近發表的研究中他寫道:「機器測試相對清晰的揭示了不同桿身性能和桿頭之間的關係,但當人類高球員的神經生物學出現細微差別,也就是為握桿提供動力學時,這些清晰的關係就會受到激烈的影響。」
學術期刊之外,他和我們一樣是高爾夫業餘高手。他表示,通過球員的揮桿搭配合適的桿身依然需要更多的工作。「似乎真的很難判斷。」他說:「但我想說『混亂』是一個好的形容詞,一切都是注定的。這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桿身的作用很神秘。每位球手都有不同的打開方式。我花了很多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無論我們找到什麼影響因素,像握力、柔韌性、下桿時間、站位寬度……我本能反應仍然是找一個揮桿監測器和一筐球,然後親自嘗試不同桿身會如何改變擊球效果。」
高球生物力學家Sasho MacKenzie與Ping的研究揭示了揮桿時桿身是如何彎曲的,以及彎曲如何影響桿頭速度。在上圖中,黃色桿身代表典型的彎曲,與理論上不會彎曲的藍色桿身進行對比。下桿時,桿身向後彎曲(稱為「滯後」)。接近擊球時,桿身向下彎曲(「下垂」),然後彎曲向目標方向(「引導」)。
他的研究發現,柔軟的桿身與堅硬的相比,前傾(稱為「啟動速度」)會更多,但並不是所有的球員都會這樣。儘管啟動速度會增加,但整體的桿頭速度並沒有改變,因為向前彎曲會導致雙手減速。MacKenzie說:「沒有一個真正準確的方式能夠預測怎樣才能實現更快的桿頭速度。」
這不是糟糕的妥協。好的調桿師很清楚桿身的區別不僅是「R」、「S」或「X」,而是桿身工程師所說的彎曲性能,尤其是所謂的EI曲線。一般來說它呈彎曲向上傾斜類似股票走勢的形狀,反映了對桿身多個截面施加力的一系列計算。它顯示了握把粗端部相對於中部和頂端的相對剛度,是一種將這些部份與可能有相同整體剛度的其他桿身進行比較的方法。很明顯會有類似的桿身,或Russ Ryden所說的那些「系統基模」。Ryden是Golf Shaft Reviews的頂級調桿師,也是EI曲線測試機的設計者。他認為最受歡迎的桿身類型是中間部份比較軟,或從握把粗端到頂端硬度逐漸降低。第3種則是硬度變化幅度更大的桿身,特別是在頂端達到極致。
「受歡迎自有其道理。」他說:「這種中間柔軟的設計確實適合大多數高球手。中間柔軟的桿身能夠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以防止上下桿時的不一致或晃動。所以每家公司都會推出這種桿身的不同版本和不同價位。」
揮桿過程中在不同點加載或施力的想法,與桿身如何向多個方向彎曲相關,同時取決於高球手的揮桿、速度和力量。桿身搭配不合適的球手不得不在揮桿過程中妥協,或用力過猛以達到最佳狀態,這種情況很常見。
「我曾接待過一位年輕的球手,其6號鐵的揮速是每小時93英里,但他的一號木揮速幾乎沒有更快。」資深調桿師、高科技連鎖工坊Cool Clubs的CEO Mark Timms說:「當我測試他的一號木桿身時,儘管標簽上不是這麼寫的,但它還是接近S桿身。球手為了保證能繼續打球,必須放慢一號木揮桿。即使是高差點球員,也能找到與你的揮桿保持一致的桿身。」
以下是所有調桿師通用的規則:(1) 較輕的桿身能夠使揮速更快,並且球的彈道會更高。但最好是將桿身重量和身體重量相匹配。(2) 一個頂端比握把連接處更柔軟的桿身能將球打得更高。相反,更重且頂端更硬的桿身擊球彈道較低,適合揮速更快的球手。但即使對所有桿身進行了測試和分析,Ryden依然不喜歡猜測。
「在沒有親眼看到揮桿和測試不同組合情況前就給出調桿建議很不理智。」他說。並表示如果你正在找一個合適的桿身來解決40碼的右曲,或想大幅度調整起飛角,你應該去找一個好的教練,更換桿頭沒準兒也能見效。桿身的作用是讓你打得更好,而不是幫你改掉那些錯誤。
大學機械工程教授Martin Broulliette是Golf Digest的技術專家,他使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為高球手調試球桿已有20年時間。他相信每位球手都有一個理想的桿身重量,能夠實現更快的桿頭速度,並且揮桿檢測器將清楚地知道哪種桿身能達到最完美的擊球條件。但不要只關注距離,他說:「使用你能忍受的最硬的桿身,能夠減少擊球失誤。」他再次強調容忍。
隨着碳素纖維的不斷進化,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例如,巡迴賽水平的球員現在使用更輕的桿身,以每小時120英里或更快的揮速保持硬度。有人估計,如今巡迴賽使用的桿身重量在60克左右,但硬度是10年前的兩倍。對於愛好者來說,科技和材料的進步使得一些碳素桿身的重量只有以前的一半。
「桿身的設計與1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Fujikura的副總裁兼資深設計師Alex Dee表示:「我們目前的設計,每個部份的層數都是此前的兩倍多。通過使用碳含量更多、樹脂含量更少也更輕薄的材料,我們能更好地微調結構,提升手感和性能,增加強度和耐久性。我們能設計出完全不同的產品,達到以前除非犧牲重量否則完全無法實現的性能。
當然,絕大多數的高爾夫球手不會選擇這些售後特殊定制的桿身,仍然堅持使用一號木的標配版本。標配桿身設計理念是不讓任何球手排斥,而不是提供優化。就像你買了34英寸的褲子,如果你的腰圍是33 1/4,那就不是你最理想的。你能穿著34碼的褲子度過一天嗎?當然可以。但如果你穿了更合身的尺碼,是不是會更好?
知道自己的腰圍很容易,但能根據揮桿找到合適桿身的那種「尺子」還沒被發明出來。幾10年來,Timms一直在用最新的測量設備研究這種高球組合矩陣,他仍在嘗試破解初他認為存在的密碼。
「現階段所有的桿身適配基本上都是靠反復實驗。」他說:「每位高球手的理想桿身彎曲度和桿身彎曲位置都有所不同。但我們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現在我們只是把它交給球手,如果表現的好,那就是對的。」
桿身公司明白其中的微妙之處,並繼續探索試圖將差異變得可知和具有意義。Fujikura的ENSO攝像系統以每秒2,000幀的速度分析揮桿及其對桿身的影響。Mitsubishi投入了新的碳纖維種類,這些品種原本是其母公司為減輕飛機重量,或加固建築物和橋梁免受地震影響而開發。
「過去桿身的重量對於球員來說可能非常接近,但我們會調整桿頭進行適配。而現在桿身的重量已經有眾多選擇,可以與合適的桿頭組合。」Mitsubishi的產品開發和創新經理Zane Nuttall說:「我們會通過提供更多選擇來消除更多變量。」
這就是巡迴賽球員每周都在做的:確認雙手與桿頭之間的連接親密無間。過去,這個決定可能通過幾天甚至幾周的測試。而如今通過可調節的插鞘和揮桿監測器,可能只需要幾次揮桿。當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與調桿結合起來時,Sinclair說普通愛好者更應該像高水平球員一樣尋找合適的桿身。「如果一個低差點球員都不能使用所有球桿,那高差點球員更不行。」
桿身行業在理解桿身特性如何有效的與某些揮桿類型相匹配方面變得更加智能。這和醫生們使用一系列醫療措施,拼命尋找正確的方式對抗疾病沒什麼區別。並不是其他選擇行不通;而是它會讓病情進一步惡化。就高球運動而言,桿身的選擇也很關鍵。在這兩個領域中,唯一錯誤的就是停在原地什麼都不做。